從什麼時候開始稻米之於台灣社會,不再只是供我們吃食的食物?相較於1980年代之前的台灣,消費者不僅開始有所選擇,甚至選項已多到足夠讓消費者躊躇與猶豫,商品架上的稻米產品有著各式各樣的品種、品牌、包裝、認證標章與動人的產地與生產者故事。
消費者面對的產品已不僅是一包米而已,更多的是為自身健康、保護環境、關懷老農、愛台灣、愛土地等各式宣稱、主張與意義。在此一轉變中,我們似乎看到了稻米從原本日常平凡的食物,開始與各種象徵意義連繫在一起。像這些鼓吹著要改變世界的「消費」,其具體樣貌是什麼,它是否真的能產生改變世界的影響?我們邀請台大農推所博士同時也是農村文創「野上野下」的幕後推手鍾怡婷老師與我們分享她的觀察心得。